石建勋:A股进入机构搏弈新时代

来源:不详 作者:zhangxiaol 发布时间:2010-3-30
【提要】石建勋:A股进入机构搏弈新时代 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在今后2个月的相继推出,市场进入了新的机构搏弈时代,市场将呈现出全新的表现,机构的赢利模式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对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来说赚钱就更不容易了,如何认识与把握市场的变化?如何认识与把握机构的新赢利模式

石建勋:A股进入机构搏弈新时代

     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在今后2个月的相继推出,市场进入了新的机构搏弈时代,市场将呈现出全新的表现,机构的赢利模式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对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来说赚钱就更不容易了,如何认识与把握市场的变化?如何认识与把握机构的新赢利模式?如何在与机构搏弈取得盈利?中小投资者如何选择适当的投资策略?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市场博弈关系改变

相对基本面来说,股指期货推出的更主要影响其实应体现在改变市场的博弈机制,制约市场非理性炒作。融资融券和期指推出后,市场的盈利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做多转变为双边机制,做空指数也可作为一种相应的操作模式。尤其对于诸如基金这类规模庞大的机构来说,影响市场预期来实现其减仓的行为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和监管限制,而通过直接做空期指来锁定风险则相对容易得多。

因此单向做多机制的改变意味市场博弈关系更理性,尤其是进入机构主导的市场后,操纵行为更容易受到市场制度的反制,而市场行为本身也变得更加复杂而理性。当然,这本身有赖于股指期货市场的逐步成熟,有一定成交量为基础的流动性保障。

尤其考虑目前我国市场正由机构对散户博弈为主转为机构对机构博弈为主阶段,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出台和做空机制的形成,信息不对称性对博弈关系的影响降低,将使得机构博弈更加理性。

综合海外市场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股指期货推出作为阶段性炒作题材,推动蓝筹和相关受益概念的炒作成立,但股指期货推出不会改变市场的基本面,因此很难形成中长期趋势。 同时,这些市场的股指期货推出往往都伴随着机构的逐步壮大和市场博弈关系走向更加理性。

二、A股进入机构搏弈新时代

一般而言,在股市里投资,最重要的是寻找被市场低估的股票,这是成熟市场的盈利模式。但中国股市的最基本的特点是“股价高”,也就是说,被低估的股票很少。因此,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盈利模式是与国外成熟市场是有区别的。我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盈利的主要方式是“坐庄模式”。所谓“坐庄模式”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机构或个人大户投资者利用资金和信息的优势联手操纵股价,利用散户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理,吸引散户跟风,赚散户的钱。就是机构依靠“吃”散户来维持“生命”的。而散户企图“跟庄”,和机构博弈,赚机构的钱。这两类投资者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在这个市场里相生相克,使股市生生不息。

坐庄是“股改”以前的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最主要的盈利模式。中国的机构都想当庄家,资金势力大的想当大庄,势力小的就当小庄,再不济就蹭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实际就是大力发展阳光庄家。“股改”以后,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股票流通市值的比重超过了50%,在资金份额上,散户退距次要地位。当市场发生了这样变化之后,坐庄盈利的难度开始增加,在拉抬股价的过程中,跟风盘越来越少。而且,质地较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都被多家基金或机构入驻。“坐庄”与“跟庄”的赢利模式就很难再有大的收益了。于是中国的股市由散户与机构的搏弈变为机构与机构的搏弈,去年以来的股市就已明显留下机构搏弈的迹象。

目前,整个市场处于多个利益群体和多方面的搏弈,行情的演绎经常出现市场与政策搏弈;机构与机构搏弈;机构与散户的搏弈;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搏弈;悲观派与乐观派搏弈的混杂局面等等,多因素的搏弈格局使得整个市场更具有魅力,股价和市场的走势不再是少数庄家主导,而是多方面因素搏弈的结果,其演绎方向是各单方面力量合力的方向。许多投资者已经认识到,目前的行情正步入专业化投资和机构搏弈为主导的新时代,机构新做庄主义是“再度向集中投资转变,侧重对绩优蓝筹,注重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发掘”,并由“单个机构控盘”向“多机构共有行业成长个股”转变,“机构群体效应”是今后市场新盈利模式,这一点在一些大盘股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过去那种机构与散户搏弈的市场模式已经转向了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搏弈,机构投资者逐步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专业投资与机构搏弈是不会拘泥于一些细节性技巧的,更多的是投资策略乃至投资战略。现在,新的大蓝筹的行情或许将要展开了,但后市的会振荡加剧,中小投资者技巧性操作的难度加大了,操作风险也加大了。中小投资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 IPO在线(www.chinaipoline.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邮箱:chinaipoline@126.com(值班电话:010-58436860)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内容已注明来源,仅供阅读,所有图文稿件版权均属来源处所有,转载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其内容真实性。如稿件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发邮件给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进行删撤处理。 (备案号:京ICP备1801232号-1)